青少年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受益者,也是引领绿色未来的先锋队和时代风向标。在今年4月,第二届广东省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广东选拔赛中,由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发动、精心组织的全市7支队伍共24个参赛项目表现抢眼,最终斩获12个奖项。一批富有前瞻性和实践价值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为建设“绿美汕头”注入充满朝气与创造力的青春动能,展现汕头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智慧与担当。
聿怀中学学生设计应用模型,创新性地将小球藻固定于胶球内以净化水体。
科技治水
创新赋能创佳绩
展开剩余76%水是生命之源,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水环境难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以往日常生活中,聿怀中学学生李玮翔观察到汕头部分河流特定时段水体浑浊、发绿发黑并伴有异味,经查证这与水体富营养化中的氨氮污染密切相关,不仅危害生态也影响城市面貌。他与团队聚焦具有吸收氨氮能力的小球藻,深入研究细胞固定化技术,创新性地将藻球固定于胶球内防止扩散,并设计应用模型,力求更高效地净化水体。其团队参赛项目《固定化小球藻对污水中的氨氮利用及其实际应用模型的研究》荣获发明创新类三等奖,成功晋级广东省前10名,代表广东参加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
该项目的影响不只是停留在技术研究层面,更在校园和家庭中播撒了环保的种子。李玮翔表示,项目激发了身边同学的热情,大家积极参与项目讨论,团队也借此机会向同学们科普氨氮污染知识,有效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促使大家更规范自身生活习惯。“在家庭层面,家人们在选择清洁剂时会更倾向于环保产品,处理污水时也更加细致,自觉减少污水、防止污染。”李玮翔谈到项目所带来的积极改变。
实地探研
本土课题见真章
在本次赛事的实践调查项目(高中组)中,我市学子大放异彩,共囊括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5个。渔洲中学凭借在本地治水、水污染的创新治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水环境实践项目,荣获其中9个奖项。学生的实践成果不仅增强其自身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更是通过积极参与项目讨论,从水环境保护的旁观者变成行动者。
“通过取样实验,我们发现湿地里的红树林土壤就像天然的‘净水器’,能高效过滤污染物,特别是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和磷,净化效果非常显著。”渔洲中学学生牛一表示,有同学受此启发发明了家庭用“迷你湿地”盆栽净化废水,团队制作科普展板在校内宣传湿地保护,并联合其他小组研究如何将湿地净化原理应用于改造校园池塘,推动校园节水。
研学筑基
知行合一促转变
这些从实验室走向河湖、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探索,正是我市深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结出的硕果。
“学生提出构想后,涉及哪些学科知识,相关科组的老师便会组成导师团队共同研讨、提供支持。”聿怀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曹志权介绍,近年来学校建立跨学科研学机制和校际合作平台,同时积极联合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实验室进行合作攻关。学校还通过校本课程、学科实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将学生的创意想法落地生根。
渔洲中学教师刘档也欣喜地看到学生们从推广社区节水方案的“行动者”,到检测河流污染源、设计湿地修复方案的“解题人”,再到提醒家人节约用水的“公民”的转变。学生们把调查报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环保行动,学会用数据和科学方法为家乡治理提供依据,这份年轻的力量正悄然推动汕头水环境的改善。
深耕沃土
青春动能助绿美
近年来,我市将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通过课程融合创新、科创项目孵化、全域平台共建三大路径,推动青少年从生态理念的“接受者”转变为绿色行动的“创造者”,为建设“绿美汕头”注入青春动能。
青少年是绿水青山的未来守护者。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继红表示,市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深化与教育部门协作,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全市中小学教育体系。通过组织环境教育基地参观、环保设施开放体验,征文、绘画、小视频和竞赛等多样化环保主题活动,全面激发青少年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的热情,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发布于:北京市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