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质量控制体系中,药用玻璃容器的耐水性与碱溶出量是评估其化学稳定性与药品接触安全性的核心指标。《GB/T 4771—2015 药用玻璃及其玻璃容器碱溶出量试验方法》正是目前药品包装材料领域中,衡量玻璃耐侵蚀性能的重要国家标准。
本标准涵盖了两种典型的测试路径:一是对玻璃容器内壁进行121 ℃高温水浸提测试;二是通过特定粒径玻璃颗粒的制备,在高压条件下评估玻璃材料本体对碱性浸提的响应。其中,颗粒法在新材料验证、玻璃等级判定等环节中应用尤为广泛。然而,标准对颗粒制备的粒径要求极为严苛,300μm至425μm之间的颗粒才可用于实验,这对传统的人工破碎与筛分流程提出了挑战。
标准要求背后的试验挑战
在GB/T 4771—2015中,颗粒制备不仅要求粒径精准,还需控制玻璃颗粒的比表面积、清洁度及磁性异物残留。传统手动破碎与筛分流程存在以下几大痛点:
操作重复性差,批间颗粒粒径难以一致; 粉尘污染严重,不利于洁净区使用; 磁性金属微屑难以彻底清除,影响试验准确性; 无数据记录,难以满足GMP文件化管理需求。随着国家对药包材检测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的监管日趋严格,行业亟需一种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的颗粒制备解决方案。
展开剩余68%智能化设备加持:PSD-50S重构试验流程
济南三泉中石研发的PSD-50S药用玻璃颗粒自动制备装置,正是面向GB/T 4771—2015标准执行场景设计的专用设备。该装置集成玻璃破碎、筛分、除磁、清洗等多项功能于一体,能够一键完成玻璃颗粒的制备全过程,有效替代传统手工操作。
药用玻璃颗粒自动制备装置
在使用PSD-50S设备时,操作人员只需设定目标粒径区间(例如标准规定的300μm~425μm),设备即可自动完成玻璃的粉碎与筛分输出符合标准要求的颗粒样品。
其配置的触摸屏界面操作简洁直观,制备过程全程记录并自动加密存储,不仅提升了数据的可追溯性,也满足GMP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此外,系统具备断电保护、过载报警与在线升级功能,保障了操作安全性与设备的长期可维护性。
标准与设备的完美融合
在实际测试流程中,实验员需先按标准要求将玻璃样品预破碎成不大于30mm的碎块,再使用PSD-50S进行颗粒的进一步细化与筛选。设备筛出的符合要求颗粒,可直接转入玻璃烧杯中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随后在121℃条件下进行30分钟高压水浸提。浸提液通过滴定法测定耗酸量,从而换算碱溶出量。
PSD-50S不仅显著提高了颗粒制备效率,缩短了检测准备时间,同时大幅降低了人员操作误差,有效提升实验重现性和标准符合性。
行业应用实绩
目前,该设备已在多家药用玻璃制造企业、注射剂生产线、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广泛部署。部分企业通过使用PSD-50S,将颗粒制备时间缩短至传统方法的三分之一,且批内RSD(相对标准偏差)控制在1.5%以内,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更重要的是,设备内置的批次记录功能可自动生成PDF格式的原始数据报告,极大地方便了质量体系的数据审计与生产批次追溯管理。
结语:智能化制备,助力标准落地
随着我国药用玻璃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要求的逐步升级,测试过程的标准化与自动化势在必行。GB/T 4771—2015不仅是药用玻璃质量评价的技术标杆,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而济南三泉中石推出的PSD-50S药用玻璃颗粒自动制备装置,正以其实用、高效、智能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和检测机构更精准、更合规地完成药用玻璃碱溶出量测试任务。它不仅是合规检测的利器,更是现代制药质量控制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工具。
以上文章由济南三泉中石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发布于:山东省红腾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